为深化写作实践教学,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感知力,4月9日至11日,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2024级全体学生在张峰老师、王向阳教授、周探科教授、李佳老师、姜琳老师等的带领下赴桂林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写作采风活动。师生们走进山水名胜、触摸民俗风情,足迹遍及桂林标志性景点与阳朔山水,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汲取创作灵感,为专业学习与创作积累鲜活素材。
山水初遇,感知自然与艺术的共生
4月9日,师生一行首站抵达桂林城徽——象鼻山。同学们沿着江畔观察山体形态与漓江水流的呼应关系,聆听“象山水月”的传说。张峰老师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现场指导学生观察山体形态与漓江水流的呼应关系:“注意岩层肌理的质感描写,水流在不同光影的动态变化,尝试用‘通感’手法将视觉意象转化为文字节奏。”随后,大家登临日月塔文化公园,在双塔相映的夜景中感受历史与现代的碰撞。王向阳教授针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提出创作建议:“夜景拍摄要抓住‘光与影的对话’,短视频文案需提炼‘历史厚重感与现代烟火气’的冲突点,记录下建筑美学与城市夜景的融合之美。
当晚,同学们观看了大型山水实景剧《山水间》。演出以桂林山水为背景,融合桂剧、渔歌、民族舞蹈等元素,通过沉浸式舞台呈现当地文化精髓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演出中“以景叙事、以文化人”的表现手法,为文学写作与文化推广提供了生动案例。
阳朔寻趣,体验自然风趣与民俗魅力
4月10日,师生一行走进阳朔,在葡萄山景区探寻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溶洞,感受“一步一景一传说”的自然叙事;接着,师生们于月亮山脚下观天然石拱奇观,在徒步过程中体悟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实践意义。午后,遇龙河畔的打水仗活动将气氛推向高潮,清澈的河水、两岸的田园风光与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构成活力图景。飞溅的水花噼啪砸在胳膊上、腿上,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协同“作战”,并纷纷用镜头捕捉青春活力。
夜幕降临,大家走进“侗王夜宴”,体验侗族百家宴、篝火晚会与歌舞表演。席间,国家级非遗项目“侗族大歌”率先登场,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如清泉奔涌,高低音交织的旋律勾勒出山林鸟鸣与溪流潺潺的自然图景,让师生们屏息感受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原生魅力。同学们与侗族同胞互动交流,在篝火与美食中感受少数民族的待客之道。
文化寻根,在经典与自然中完成实践闭环
4月11日,师生一行步入刘三姐大观园,周探科教授带领学生梳理“刘三姐传说”的文学脉络:“民间故事的生命力在于集体记忆的传承,你们可以从‘歌圩对唱’的对话形式中汲取灵感,尝试在小说或剧本中设计富有地域特色的人物语言。”随后,师生一行探访南溪山公园,在山水园林与悬崖石刻间感受桂林“千年诗城”的文化积淀,为此次采风画上诗意句号。
三天的采风行程中,师生们足迹遍及7处自然与文化景点。桂林的山水灵韵与民俗风情化作鲜活的育人教材,让学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切感悟“文学源于生活”的深刻内涵,与文学院“13511”工程所倡导的“读百书以厚底蕴、背名篇以铸文心、练笔耕以强技能”的师范培养理念一脉相承。
同学们以此次写作采风活动为契机,将所见所闻所感内化为创作养分,在“读写融合”的实践中持续精进,催生出足球外围平台_中国体育彩票-【投注官网】: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品佳作。
(撰稿人:贺婧妍;
一审人:王文静,二审人:张峰,三审人:罗主宾)



